欢迎您来到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公共服务网! 个人登录 个人注册 | 单位登录 联系我们 |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
编辑来源: 王麒淞 时间: 2024-05-31 浏览: 220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并首次将这一结合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列共提。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只有通过“两个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什么在我们长期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又要提出“第二个结合”,这“第二个结合”又有什么样的深远意义,“两个结合”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斗争中,得出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结论,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兴之路,确保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具体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将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结合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具有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独特意义。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持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具体实际”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所指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之后,相较其原有的经济基础,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持久性,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更是历经大浪淘沙,跨越不同时代,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所当然地包括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且以中华文明的复兴作为其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在指引中国人民探寻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历史进程中,自身也将随着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入结合而不断走向中国化时代化。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发展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中华文明走向复兴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在经济形态、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特征、最鲜明的个性,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所有“具体实际”中最重要、最深层的“实际”,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因此,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然要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实践要求和逻辑结论,是“第一个结合”的理论深化和思想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打开了新境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生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途径、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新思路。自从马克思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如何将这一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直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生命。正是由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进而激发了在封建社会末世桎梏中沉浮的中华文化的内在活力,焕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第二个结合”的明确提出和持续深化,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相互结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伴共生、相辅相成、融会贯通、聚变升腾,从而爆发出不可阻遏的文化动力,深刻改变了中国与世界。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就必须与世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世界各民族文化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也必须与人类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相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样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挟其先发优势,将其自身文化当作现代文明、“普世价值”强行推向世界。这些都对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冲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不断拷问陷入全球化浪潮中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特别是一些正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古国,面临着严重的文化撕裂,全盘西化与回归传统之间的思想冲突日趋激烈,造成了其文化认同上的深刻危机,也使之产生了文明复兴的强烈渴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自身文明生存面临着重大挑战时纷纷开出了不同的文明自救药方,但无论是文化复古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还是排外的民族主义,都不能解决古老文明复兴的课题。“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深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科学论证了古老文明的复兴之路;深刻启迪我们,文明的复兴,既不是抛弃历史、重起炉灶、照搬国外,也不是沉迷旧梦、食古不化、孤芳自赏,而只能是在深刻把握本民族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全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实现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出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新文化。

“第二个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生产力爆炸性增长,推动了全世界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追赶世界前进的步伐,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性课题。而经历了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国家传统的以对外扩张为本质的现代化老路,既已被这些既得利益者阻塞,又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除在冷战背景下依靠西方大国特殊扶植而发展起来的少数国家和地区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在现代化道路上奋斗和挣扎。而那些少数实现了所谓现代化的国家,也仍未能摆脱对西方大国的依附。如何实现适合本民族特点的现代化,仍是一个全球性课题。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第二个结合”是走自己道路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所指出的,“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因此,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在经济起步之初,发展路径的选择是关键,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确立一个适于自身需要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又成为避免“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最终考验。在这一进程中,发展道路与文化传统是否适配,在破茧成蝶的关键时刻是否会引发文化冲突而导致发展的中断,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世界上的重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大国,往往是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越远,文化上失去自我的忧虑就越深,文化冲突的挑战也越加尖锐。

发展中国家要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自身实际统一起来,必须要深入推动外来科学理论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创造出适合本国现代化需要的新文化,走出一条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厚重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重复别人的发展道路。把蕴含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之路的必然选择。

“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中“第一个结合”的确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了前进方向。“第二个结合”的深入推进,必将进一步筑牢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走向胜利的征程上不迷失自我、不偏离方向、不中途停滞,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独立自主、不依附他人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思想的营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合中国民心、更接中国地气,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科学与传统、历史与未来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第二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底色。这一现代化既不走全盘西化的错路,也不走文化复古的老路,打开了以“两个结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阔空间。

“第二个结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必要条件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确保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的正确选择。霸权主义,特别是根深蒂固的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凝聚全球力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障碍。实现世界多样文明间的平等相待、和谐共生,是争取人类社会光明未来的客观要求。

“第二个结合”树立了多种文明的包容互鉴、交流交融、发展创新的成功典范,打破了单一文明一统天下、强势同化其他文明的迷思。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孕育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中,诞生于现代工业文明兴起之际,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之结合,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包容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正是基于这种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敢拥抱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并将二者融会贯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得中华文明得以振衰起弊、浴火重生,使得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为世界古老文明在继承和创新中走向复兴树立了榜样,让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姹紫嫣红展现出更加蓬勃繁荣的光明前景。

“第二个结合”开启了非西方文明争取文明对话平等地位的成功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植根于丰富多样文明的现代化道路异彩纷呈。共谋多样文明的正确相处之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务之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所指出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必备条件。“第二个结合”所带来的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古老文明迎接现代化挑战,实现与其他文明的平等对话,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总之,“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进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进一步深化。在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当今时代,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对中国未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必将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不断加深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夺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

来源:《求是》2024/08

【打印本页】